时事微观察丨不平凡的“十四五”,美丽中国开?
今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能源转型指数显示,与2020年相比,中国排名上升66位,至第12位。
我国已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绿色化最快的国家。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这每一个“最好”,都清晰地诠释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转折性、普遍性变化。
△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的贡献,也是未来的受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进行了深入思考。“十四五”期间,在习近平生态思想的科学指导下,我们不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建设美丽中国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
青山朦胧,碧水潺潺。金秋时节,江苏南通巫山地区滨江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游客驻足拍照。
2020年11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首次地方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详细了解当地推进长江下游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投资不是无意义、无效的投资”“生态投资、绿色发展新优先道路将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障相辅相成、相辅相成。
2023年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隔5年再次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新征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关键关系。第一点是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障的关系。 “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
寻求生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进行管理,用长期努力、不懈努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在每一次“绿色变革”中不断增强质量发展的后劲和持久力。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曾因农田径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超量取水,水质严重下降。如今,“塞外明珠”蓝天碧水,鸟语八方飞翔。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巴彦淖尔,用两天半的时间看湖、看田、看森林、看沙、看水。在随后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总书记秘书长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管理”。
如今,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长流水村最后50米的草格插进潮湿的沙层,宁夏腾格里沙漠镶上了“绿色链条”;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空白地区被“封闭”,形成了长达3046公里的世界性生态屏障。
“十四五”以来,我国累计完成土地整治工程1.05亿公顷; “三北”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治理区实现了从“进沙人退”到“植被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森林覆盖率达到25.09%,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今年9月,第二回合第三部的草稿以《守则》命名的我国生态环境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全方位、全区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国持续努力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础。
井下巡检机器人自主行走、采煤机地面远程控制、AI算法实时危险预警……陕西榆林曹家庵煤矿通过开发智能矿井系统,实现了从“人控”到“智控”的跨越。
榆林凭借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成为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的重要基地。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视察时强调:“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实现碳高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和任务。
对于传统产业,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低端产业”而萎缩。相反,我们应该推动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升级,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和重要会议上多次为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指明方向。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来到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详细了解堵塞公司组建升级建设绿色智能工厂、推动节能减排减碳工作。总书记要求“继续努力,坚持环境治理,全程减污减碳,扎实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绿色转型,建设领先的绿色智慧炼化企业。”
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今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不能只以GDP论英雄,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广节能减排应用减碳技术、建设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一场影响深远的绿色创新转型正在中国加速推进。
“十四五”期间,我国风电、袋能源汽车等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数量持续增加。 2025年上半年,两项同比分别增长44.4%和31.3%;太阳能发电数量占全球总量的40%以上。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机组容量持续刷新世界纪录;新能源存储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我国通过积极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提高了产业“黄金含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也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里日北部海岸山东省青岛市经过生态修复和阳光海岸绿道建设,现已成为市民和游客运动休闲的绝佳去处。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沿着绿道漫步考察海岸生态保护和修复情况,不时热情迎接市民和游客。总书记说:“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就会有真正的幸福感。绿道建设将自然景观与人工设施结合起来,满足了市民的需求,这是人心所向的事情。”
2022年8月,在辽宁锦州东湖森林公园,习近平总书记察看生态环境,详细询问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河流水质怎么样、鱼类恢复情况如何。书记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这一代人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东西,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最好是给人们带来实惠感。当环境得到改善时,人们会有最深刻的体验。”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心城市工作会议上回忆道:“去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一位非洲领导人告诉我,我小时候去过北京,当时没看到多少树,但现在已经变得很好了!”
总书记表示,2024年北京空气中PM2.5平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5.9%,蓝天成为常态。
古都改造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历史成就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各地调整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管理,持续推进清洁水保护攻坚战;新增8.6万多个行政村完成环境整治,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45%以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实惠和幸福。
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利益、最普惠的人类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金银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钱无法替代的。如果赚了钱,但空气、饮用水不达标,那就没有幸福了。”
今天,在广大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重要的乡村振兴的支点。
“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走出了一条生态优美、产业富裕、人民富裕的绿色发展道路。 2024年,该村将获得分红31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4万元。
作为国家林业改革发源地的福建省武平接文村,通过深化集体林区改革,推出灵芝采摘节、生态研究等项目,重振“绿色家庭”。村民的生活更加富裕了。
…………亿万人民追求绿色发展,共享绿色发展成果。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画卷正在美丽中国徐徐展开。
在建设强国、振兴国家的新征程上,让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思想为指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建设,把美丽中国的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中华大地永远有蓝天、青山、绿水。